当刘邦建立汉朝时,大多数政策都延续了秦朝的做法。刘邦在刚登基时,政权并不稳固。尽管他发现了官僚制度可能对皇权产生负面影响,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革,他并没有立即采取措施。在初期,丞相萧何的权力尤其巨大,刘邦能成功建立汉朝,萧何的贡献可谓是不可忽视的。二人原本关系亲密,萧何无疑是刘邦的重要助手。然而,随着刘邦登上帝位,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,疑心也日益加重。丞相的权力,尤其是对百官的掌控,令刘邦感到不安。
汉朝初期,朝中常发生君主与丞相之间的权力斗争。丞相权力过大,不仅统领百官,还能够直接干预军政事务。任何一位君主,如果任由丞相权力过大,势必会面临严峻的威胁。正因如此,刘邦意识到,削弱丞相的权力已经刻不容缓。
削弱丞相权力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将权力分散给其他职务,进而加强中央集权。在这种背景下,军权显得尤为重要。一个皇帝若想独揽大权,必须先掌握军权。而在秦朝的三公制度中,军权基本上掌握在太尉手中,这也使得太尉一职极具敏感性,既备受尊敬,又让人心生恐惧。身为太尉,掌管军权便意味着拥有巨大的权力,而这种权力常常导致皇帝的猜忌。
为了防止太尉继续掌控军权,汉武帝想出了一个极具策略的办法——废除太尉一职。为了不让这一职位空缺,汉武帝新设立了“大司马”这一职位,旨在填补空缺,同时削弱丞相的权力。初期的军权依然由丞相掌控,但很快又暴露出新的问题——丞相的权力再次过大,甚至直接掌控军政事务。这种局面令汉武帝深感不安,因此他迅速采取措施,将大司马职权加强,以此制衡丞相。
大司马的设立,本质上是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权力所做出的战略调整。文臣与武将的关系历来复杂而微妙,尤其是在权力斗争的背景下。大司马的诞生,使得武将阶层逐渐与文官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立。这种对立关系正是汉武帝所希望看到的,他通过放权给大司马来减少丞相的影响力,确保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。
汉武帝向来是个敢于创新的帝王,他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设立大司马,还体现在建立内朝制度。大司马成为内朝的重要人物,并在内朝中占据核心地位。这一改革,让大司马在当时享有了极高的地位。事实上,正是因为汉武帝的支持和扶持,大司马的权力才日益庞大,逐渐与丞相平起平坐,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丞相的地位。
在此,我们不得不提到第一任大司马——卫青。卫青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亲弟弟,也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。汉武帝对卫青的重用与信任,不仅因为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,还因为他是自己宠爱的皇后的弟弟。卫青凭借赫赫战功,成为了汉朝的重要军事人物。在废除了太尉职务后,卫青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,这标志着大司马职位的正式崛起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卫青的侄子霍去病也在汉武帝的宠爱下,迅速崛起。霍去病被任命为大司马骠骑将军,他的封赏规模之大,在历史上前所未有。汉武帝的宠爱和对霍家人的重用,进一步巩固了大司马职务的重要性。
然而,随着大司马职权的逐步扩大,霍光等人也开始在朝廷中积累了巨大的影响力。霍光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,尤其是在汉武帝晚年,霍光成为了大司马,掌控了实际政权。即使是年幼的汉昭帝,也只能依赖霍光来处理朝政事务。霍光的地位逐渐高于丞相,成为了朝中的最高权力人物。
霍光的权力达到巅峰之后,朝中一切决策几乎都由他决定,甚至汉昭帝、汉宣帝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。到了王凤时期,大司马的权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,整个朝廷无论大小事务,几乎都由王凤一人决策。更重要的是,王莽成为大司马后,他的权力几乎可以与皇帝相提并论,天子只是一个傀儡。
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演变,可以看出大司马职位逐渐演变成了专权的工具。大司马权力过大,导致了外戚专政的局面,这也为汉朝的衰败埋下了隐患。大汉从开国之初就开始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,尤其是吕后、霍家、王家等外戚势力的崛起,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。
外戚专权给大汉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,汉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被外戚势力所左右。吕后掌权时,吕家得到了极大的优待;汉武帝时期,霍家更是权力鼎盛。最终,随着王莽的崛起,外戚专权达到了顶峰,彻底改变了大汉的政治生态。
总的来说,汉武帝设立大司马的初衷,确实是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,推动了中央集权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职权的过度集中最终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,导致了外戚专政的兴起和大汉政权的衰败。这一历史教训,不仅给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思考,也让我们对权力的平衡与分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