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特有种——徂徕林蛙

中国特有种——徂徕林蛙

近日,泰山爱鸟协会会员刘兆瑞老师在徂徕山野外调查时,发现了一种他之前从未见过的小蛙,多方对比求证后确认为中国特有种——徂徕林蛙(Rana culaiensis)。是的,你没猜错,它是2008年才认定的一个新物种,因为这个物种的最早发现地在徂徕山,就定名为徂徕林蛙,后续在贵州等地也有发现。

这个特有物种的发现,可谓一波三折,但也是一个充分体现科学家严格、严肃和严谨探索精神的活教材。很长一段时间,这个物种被记录为日本林蛙,是根据日本、浙江宁波和舟山的林蛙所定名。1995年,叶昌媛对比研究我国浙江镇海和日本的日本林蛙,认为我国的原日本林蛙应该为新种——镇海林蛙(Rana zhenhaiensis)。2005年,李丕鹏团队将在徂徕山采集到的13只林蛙初步鉴定为镇海林蛙。但是回到实验室后,认真对比核实了其他地区采集到的镇海林蛙,发现徂徕山的林蛙无论是从体型大小,还是色型色斑上均有所不同,推判有可能是一个新物种。2008年,他们根据这个种群的独特性,将其鉴定为一个新物种,定名为徂徕林蛙。

徂徕林蛙隶属于蛙科(Randiae),林蛙属 Rana,长肢林蛙种组。林蛙 (wood frog)是一类具有背侧褶、明显鼓膜,非繁殖期主要生活于林下的蛙类(由于体色多呈棕色或褐色,因此也称为Brown frog)。雄性徂徕林蛙体长约为5厘米,雌性将近7厘米,相对于省内分布的中国林蛙(Rana chensinensis)个体要略大;鼓膜圆而较大(约为眼径的2/3);体背及体侧皮肤光滑,仅有少数圆疣;背侧褶细而窄,在鼓膜上方略弯曲;背部呈红棕色等偏红色彩(具体见图1-3)。

图1 徂徕林蛙 Rana culaiensis ©刘兆瑞

展开全文

图2 中国林蛙 Rana chensinensis ©中国两栖类网站

图3 原始文献中徂徕林蛙(左)和镇海林蛙(右)的区别 (Li et al,2008)

随着研究深入,徂徕林蛙在重庆、贵州、广西等地也均有分布。省内原记录主要分布于徂徕山600~900 m中低海拔范围内的山地环境,结合地形推断,包括泰山在内的鲁中山区应该都有分布。

徂徕林蛙是鲁中山区生态系统独特性和独立性的体现。百万年来,林蛙在本土区域不断生存繁衍,最终才分化形成了新的物种。以“徂徕”冠名的林蛙,对泰山及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。徂徕山作为徂徕林蛙的模式标本产地,对于物种的演化研究、种质资源的原地保存,以及科学制定保护措施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,需要格外重视。

本土生物物种的保护,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,更是生态文明建设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。本土的一草一木都是伴随着人类共同生存,也是当地人们的乡土文化,知了、喜鹊、狗尾草承载着群体的共同记忆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本土物种却在不断的减少。

可喜的是,目前很多城市的生态保护观念在改变,比如说,北京的“保护‘荒地’,让草本植物‘回家’”,就是保留部分荒地,让委陵菜等本土植物生长,冬季也不再把野草地割掉,而是保留下来让草籽为鸟类提供食物。香港把米埔湿地保留了很多凌乱、不规则的岛屿和堤岸,满足水鸟对不同生境的需求,获得了良好的生态、社会和经济效益。济宁注重湿地自然修复,保护原生环境,2022年被认证为“国际湿地城市”。

希望大家从爱护和欣赏本土的动植物开始,尽可能多的保护原始生态环境,减少河道、水系硬化,严禁放生外来生物,保留或打造连续性的、完整的野生动物廊道,让那些司空见惯的小生灵,自由地生活在它们世世代代生活的田野里,这是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生命的尊重、也是对文化的传承。

供稿: 森防站

编辑:景区融媒体中心 王 平

二审: 景区融媒体中心 刘 祎

终审 : 景区融媒体中心 翟 峰 吴克欣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探索